形势急转直下,如果再在北京滞留下去,不仅不利于发展,而且自身
形势急转直下,如果再在北京滞留下去,不仅不利于发展,而且自身难保。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康有为果断南下,留梁启超在京坚持工作,自己则在上海成立强学分会,并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出版《强学报》,将东南一带的维新派组织起来。
尽管维新派做了一定让步,但顽固派守旧势力不肯就此罢手,翻云覆雨一向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果然不出所料,李鸿章的亲家、御史杨崇伊首先跳出来弹劾“强学会”,说强学会“植党营私”,大骂《中外纪闻》鼓吹西学,背叛“圣经”,请求严禁。
此时,慈禧太后早就不耐烦了,下令查封北京“强学会”。一些见风使舵的官僚渐渐疏远维新派,乌云笼罩着北京城。
此时,上海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一向以开明自诩的张之洞见势不妙,也板起面孔,跟着查封了上海的强学会和《强学报》。就连出面牵头组织强学会的文廷式,也收到了牵连,竟被革职查办。
维新派遭此打击,能否重整雄风,这不仅是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考验,也关系到晚清政局的变化。
“强学会”的被迫解散,是封建顽固势力向维新派发动的一次反扑。他们本想以此手段,吓唬一下维新派,不想康有为等人不吃这一套,我行我素,一如既往。而且维新派因祸得福,在为难时刻,得到帝党官僚的有力支持。
帝党集团的核心人物翁同龢,此时已经坐不住了,他不能眼看刚有起色的局面,就这样被断送掉,更不想让自己辛勤培育过的皇帝,当一辈子傀儡。怎么办呢?顶风而上,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一旦惹恼了慈禧太后,后果不堪设想。这一次可真让翁同龢寝食不安,大伤脑筋。
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了一条“曲线救国”的妙计,凭着他在北京多年的关系,经过多方疏通,在北京强学会旧址设立了官书局。官书局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呢?名义上,清政府每月给银1000两,主要的任务是翻译外国新书和报刊文章。而实际上,维新派可以以此为基地,继续传播西学,宣传变法。
维新派受此鼓舞,精神为之一振,黄遵宪、汪康年等马上在上海创办《时务报》,邀请闻名遐迩的梁启超到上海担任主笔。从此一篇篇“切中时弊,文笔犀利”的文章传遍大江南北,鼓舞无数爱国青年投身于改革洪流。
接着说说维新派的二号人物——梁启超。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他的父亲花去毕生心血去考科举,然而时运不济,屡试不中。连个秀才都没当上。而聪敏过人的梁启超,不负父望,年仅十一岁就考中秀才,十六岁又中举人。应该说,梁启超就是循着此路走下去,前途也是很光明的。
但万万没想到,一个看来偶然的事件就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光绪十六年,年近十七岁的梁启超,经人介绍,认识了比他年长十五岁的康有为。他立刻被康有为的理论所吸引、折服。当即拜康有为为师,全盘接受了康有为的思想,成为康有为主办的万木草堂中深得老师真谛的得意门生,开始走上维新之路。
甲午战争时,梁启超与康有为都在北京参加会试,结果梁启超没中进士。但胸怀大志的梁启超毫不介意科场功名,南下上海主笔《时务报》,为维新事业呐喊,成为时代号手,激励着仁人志士为维新变法而奋然前行。梁启超于是声誉鹊起,与康有为齐名,被人合称为“康梁”。
正当南方的维新运动方兴未艾之时,北方的天津也成为一个新的中心。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一本名叫《天演论》的书在中国出版,立刻震动了全国。
《天演论》原为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唯物主义者赫胥黎所作,把这部世界名著翻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是曾被毛泽东誉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严复。
- 小心被这种“高薪”毁掉![图]
-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如何?[图]
- 证券交易员简历技巧,帮你在求职路上更进一步[图]
- 「劳动仲裁」个人如何进行劳动仲裁?[图]
- 解除劳动合同后,加班费怎么处理?[图]
- 定向师范生可以考公务员吗[图]
- 应届生求职互联网,面试环节如何突围?[图]
- 物料员的工作职责[图]
- 女性产后如何回归职场[图]
- UI就业前景如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