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水宿闻雁夜宿在水中听到雁鸣声水宿即住在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水宿闻雁:夜宿在水中,听到雁鸣声。水宿:即住在船上。
早雁:最早向南迁徙的大雁,也是早上的雁,因一早听到的雁声。
惊秋:惊叹秋天这么快,瞬息即至。
空江:空茫的江面。
【评析】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志,北游燕赵,“五在兵间”,后入朝为都官郎中,大和元年(827)年致仕,旋卒。长于歌诗,以边塞诗作名世,尤其工于七绝。
读诗歌一定要读诗题,此诗题目《水宿闻雁》,夜宿在水中船上,听到雁鸣声。故而前两句当是从听觉和想象来写的,后两句则是起来走出船舱之后所见。
善于写听觉、写声音相关的形象,是李益的一大特色,他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都是名作。这应该和诗人的性格也是相关的。李肇(《国史补》)中云:“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唐代著名的传奇小说,蒋防的《霍小玉传》记载:李益负心薄幸,辜负妓女霍小玉,小玉死后,李益乃大猜忌,对妻子防范迫害。小说可能是附会,但能看出来,李益有多疑的特点。多疑的人,心思当然比一般人更细密,听觉也更敏锐。这样看来,一个人的缺点有时又是他的优点了。
然而,这首诗写闻雁,却有点“失败”。因为没能让后人在诗中直接感受到“闻”字。我看到的几种翻译解释,也都没有从闻的角度来看的。但如果我们注意了诗题,还原他写诗的过程:应该是他先在船里躺在床上,听到雁鸣,听到窗外秋风吹水声,惊诧秋天倏忽而至,然后才独自起来到舱外看。“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这两句是这首诗歌的亮点,虚中传神,境界鲜明,诗人孤独、冷清的心境,也约略可以感知。大概正是先有了这两句,才促成了他的这首诗。
再看前两句,如果我们从听的角度来看,李益是用了心思写的,而且写得不错:“早雁”,早上听到雁声,又是最早南飞的雁,用词一笔双关。“忽”、“惊”写听到雁鸣的感受,都很好。“双”字应该是听雁声时想象之景,也很有意味:大雁呈人字飞行时,除了领头雁外,其余都基本对称,成对成双。而且和后面“人自起”相呼应。“风水窗”,因宿于船上,秋风吹水,风生水响;秋风吹窗,声声入耳。
诗人说:“凌晨听到大雁的叫声,听到秋风吹水吹窗声,让我猛然惊觉,大雁都成双成对南飞了,可我还在秋江上流浪。长长的夜里,一个人独自起床,只见星月洒满了空茫的秋江”,这样看来,这诗歌是写得很好的。
但题出在“双”、“窗”都是视觉形象,“闻”字没写出来,读者们没明白这是听觉和想象的结果。其实,不是他没写出来,题目明明是“闻”雁,可人们都不从这上面想,奈何!
赠乔侍御 陈子昂
汉廷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