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解答这些问题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解答这些问题的精髓。其意思是指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现象都是空幻不实的,如梦幻泡影,实相者则是非相。因此修行者应该“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放弃对现实世间的执著或眷恋,以般若慧契证空性。
此经主要通过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要成就无上智觉,就得破除一切执著,扫除一切法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上的一切事都如梦、如幻,如水面的气泡,如镜中的虚影,如清晨的露珠,日出即散,如雨夜的闪电,瞬息即逝。世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并无自性,所谓“缘起性空”。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实际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形相,事物真正的形相(实相)是“无相”。这样,世界上一切都不值得执著,这就叫“无住”。在修行实践中,能真正认识到无相之实相,能做到于世界万物都无念无系的“无住”,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脱。
为了使人们真正做到“扫相破执”、“无相无住”,《金刚经》进一步说明,大乘菩萨在自觉觉他的修行过程中,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共同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但是根据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唯有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才能认识真相。故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释迦牟尼的色身有三十二种端庄的特征,但是不能依据这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三十二相只不过是外在的虚妄之相,如果执著于这三十二相,就不能认识如来的真实面目(法身),因为真正的法身是无相的。
要如何不执著呢?《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住相”。世人在布施时,每施一东西,即作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此布施行为将积累多少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也就是要对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和所布施的财物不产生任何的执著,方能证得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虽应不执著于外相,但也不能否定“相”的存在。即是肯定“性空”,也不否定“幻有”。“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所谓“肯定一切存在的存在,否定一切存在的自性”即是此意。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在迈向解脱的过程,《金刚经》强调般若智慧是佛门修行解脱的最高智慧,“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承诺如果有人能够虔诚信受此部经,即使奉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够为他人宣说,必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报不可思议”。
陈秋平
年1月
法会因由分第一
此经在翻译成汉语时,并没有分章分段,后经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并给每一章标上标题,表明每一章的所讲重点。佛经一般可分为三大段,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段经文是序分,叙述这部经集会之因由(缘起)。序分,又可分两部分,即通序和别序。通序,是结集者的叙述语,通于其他经典,别的经典也有这样的意义。通序也表明此经可以确信无疑了,所以又称为“证信序”。别序,亦名“发起序”,叙述此经有其一定的发起之由,以为正宗之前导。自“如是我闻”至“千二百五十人俱”,为通序;自“尔时”至“敷座而坐”,为别序。总而言之,此部分经文主要说明了此经的缘起,表明佛说法的时间、地点及说法的因缘等。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闻: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等。为经典之开头语,是佛经五种证信之一。释尊在《涅槃经》中曾对“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说,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表示此下所诵的内容乃直接从佛陀处所亲闻。“如是”指经中所述之内容,即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佛教以“信”为第一,信佛法则能入佛教,理解佛法,得受佛法之功德利益;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所以先使众生信受经言,因而于经首置如是语。《大智度论》卷二认为佛教徒应依止经典中的法,法并非仅指佛所说者,除佛陀所说者外,也有由佛弟子、仙人、诸天及化人等所说的法。为令信顺此等为正法,并使佛灭度后,法永远不失,永远正确地传于后世,故释尊对阿难言,须于经典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
- 离婚对女人的打击大 离异女人的正确生活方式[图]
- 阙常用于城池、宫殿、陵墓、祠庙等重要建筑群之前是入口的标志最[图]
- 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隔要薄手[图]
- [寄生草]但得黄鸡嫩白酒熟一任教疏篱墙缺茅庵漏则要窗明炕暖蒲[图]
-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图]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解答这些问题[图]
- 小生一日十二时无一刻放下小姐你那里知道呵!【油葫芦】情思昏昏[图]
- 超既统众遂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曹公与[图]
- 民国初年中国的现代科学研究机构开始产生天文学走在前面辛亥革命[图]
- 有个夏州国夏州国附近有一个盖余国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图]